首页 > 游戏竞技 > 穿越时空我来过 > 第三章 东方魔都

第三章 东方魔都(2/2)

目录

1906年,因外白渡桥改建钢桥,须让出部分饭店土地,同时,外滩上另一家外资旅馆汇中饭店(pace hotel)已经开始新建六层楼房,由于它位于南京路外滩的黄金地段,给只有2层楼、又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礼查饭店带来生存压力。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同年礼查饭店也拆除旧楼,重建为一座5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由于仍难以与汇中饭店媲美,于是紧接着又在该楼前面再建造一座豪华的6层大楼。这座大楼在1910年竣工,四面临街,占地4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式样,拥有繁复的大弧形拱窗以及成排的爱奥尼立柱,灰色外墙,转角处屋顶上建有塔楼,拥有维多利亚时期的回廊式中庭,采用开放式的天窗进行上采光。

新的礼查饭店共设有客房200多套。礼查饭店的历任经理大都有过做船长的经历,所以该饭店的许多设施都仿照船上的式样,如饭店的走廊,油漆得好像客轮上通向睡舱的通道。礼查饭店是当时远东设备最现代化的豪华饭店之一:24小时供应热水、每间客房一部电话、中国最早的电梯之一、上海最早放映半有声电影(1908年)和有声电影(1913年12月29日)。礼查饭店的顶层大餐厅(孔雀大厅)十分宽敞豪华,可容纳500人就餐或跳舞。晚上,交响乐队在此演奏,晚上8点,穿得衣冠楚楚的客人来此进餐。“这时,你可以看到这个港口城市的大部分外国头面人物。”。

在19世纪和20世纪30年代,礼查饭店是世界各地的名人来到上海的钟爱的下榻地,他们的名单包括:英国爱丁堡公爵、美国南北战争中着名的五星上将、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将军(1879年入住礼查饭店410房间)、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1920年)、科学家爱因斯坦(1922年)、喜剧大师卓别林(1931年、1936年)、《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夫妇(1931年)等。

1927年4月12日,国党在上海向革命党举起了屠刀,无数的党人及追随者倒在血泊中。4月14日下午,周先生被迫转移到上海吴淞附近徐家宅一处工人住家的小阁楼上继续工作。不过,周先生并没有在徐家宅长时间逗留,5月,他和从广州赶来的邓女士旋即入住黄浦路上的礼查饭店311室。据邓女士回忆,礼查饭店是家高级饭店,当时住的都是外国人和社会名流。“我们住进去后也要充阔佬,他穿的是西装革履,我身穿旗袍,脚上穿高跟鞋,冒充阔太太。我们在礼查饭店足足住了两个多月,不能出门,靠地下党组织派人联系。真把我们憋死了。”

礼查饭店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的爆发。战争期间,由于礼查饭店所在的虹口属于日本势力范围,和上海公共租界其他地区分开,不列为战时中立区,住在虹口的西方侨民迅速离开,迁往较为安全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以及上海法租界。西方侨民撤离虹口后,礼查饭店因失去服务对象,无法经营下去。于是英国人将该饭店转让给日本人经营。不过日本人应该还没有接手,这里不太利于行动。不然住在这里也是不错的,不过临行前还是可以来体验一下的。

顺利通过大桥,马车沿着苏州河畔一路走过。望着河对岸满目疮痍,作为几个月前两国军队的主战场。北区大部分的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被夷为平地,现在仍有许多衣衫褴褛的人在清理。

再看看南岸的租界区齐整的房屋,衣着光鲜的行人。心中感触良多,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不多时,马车行至新垃圾桥边上。看着对岸那两栋高大楼房耸立在那里,在四周残垣断壁的映衬下十分显眼。破烂不堪的墙体遍布弹痕,似乎仍能闻到硝烟味道。

尽管三个月过去了,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的战况。对应着另一边的繁华街道,刘远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八佰”中的一句话:“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

目录
返回顶部